“萬噸水壓機”現街頭,“工匠精神”永傳承
2022年1月26日上午,在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在滬建成投產60年之際,由萬噸水壓機大修后廢棄零件創作制成的藝術裝置在上海市文化宮、上海工匠館前揭幕。上海工匠館門口,三段圓柱體巍然聳立,在滬上最繁華路段的街頭向市民展示著上海產業工人“萬噸重擔萬人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干勁,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永久傳承。
萬噸水壓機建造參與者、九旬老人、上海焊接界老專家黃家華先生應邀參加揭幕儀式,他用顫抖的雙手輕輕撫摸著切割面,當年造萬噸水壓機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1958年5月,中共八屆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時任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沈鴻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建議在上海制造一臺萬噸水壓機。1959年2月14日,江南造船廠舉行萬噸水壓機開工典禮。當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擁有萬噸級水壓機,要建成屬于自己的萬噸水壓機,面臨著沒有資料、沒有經費、沒有同類設備可以參考的“三無”困境。萬噸水壓機的大部件需要用特大型的鍛件和鑄鋼制作,當時我國沒有這么大的鋼材,只能用拼合的辦法,把許多鑄件和鋼板焊接起來。然而,四根大立柱,每根長18米,粗1米,重80噸,采用傳統“電弧焊”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當時江南造船廠以唐應斌、宋大有、黃家華等工程師為代表的一批焊接工程技術人員了解到國外新技術“電渣焊”可以解決。經過千百次試驗,“電渣焊”后的焊縫完美解決了四大立柱的建造。面對制造的多項難題,上海產業界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用土辦法、窮辦法、巧辦法,接連闖過“金(金屬切削)、木(起重運輸)、水(水壓試驗)、火(熱處理)、電(電渣焊接)”五關, 1962年6月22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和上海重型機器廠建成并正式投產。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一臺鍛壓設備,標志著中國重型機器制造業步入了新的水平。首臺萬噸水壓機作為我國首批自主研制的基礎性重大裝備,為我國的造船、電力、冶金、礦山、國防等行業鍛造了許多重量級部件,為我國重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如今,仍在上海重型機器廠轟鳴作業。
2009年,萬噸水壓機大修,部分廢棄零件存儲于江南造船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立柱。市總工會獲悉后,決定將立柱變廢為寶,制成藝術裝置放置于市工人文化宮門前,將這個被收入教科書的“國寶”搬到百姓生活中,以此講述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們在建造萬噸水壓機過程中,知難而進、奮發圖強、突破壁壘、創造奇跡的動人故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根據人民廣場整體景觀和文化宮門前局部景觀環境,上海大學美院團隊設計出了“三段立柱”與“三段背景墻”形態,讓帶有粗獷工業美感的萬噸水壓機實物立柱巧妙融入城市景觀之中,與上海工匠館內1:8.5的“萬噸水壓機”模型,以及館內銅鑄背景墻上講述的江南造船廠等制造的國內首臺萬噸水壓機故事遙相呼應。該藝術裝置由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蔣鐵驪副院長負責設計,江南造船廠的上海工匠陳景毅參與焊接制作。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共同為裝置揭幕。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潘敏,上海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黃紅,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上海電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冷偉青等領導和有關專家出席揭幕儀式。
“萬噸重擔萬人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萬噸精神”,作為上海制造業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釋放著光芒和能量,將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新人砥礪奮進,勇攀高峰。
(卞寂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