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视频久久_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_国产美女aaa毛片一级毛片_美女一级毛片天天爽夜爽88视频精品_欧美亚洲三级视频一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18_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_国产午夜麻豆影院在线观看_福利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老熟妇aⅴ网

德國工業4.0大戰中國制造2025:中國還差在哪里?

發布時間:2015-06-23  閱讀次數:3008

德國中國VS

橫向集成:全球企業之間的集成,通過智能化采購實現零庫存,零延遲,零差錯。

所見所感

在德國

能夠實現零庫存,零延遲的系統已經在歐洲普遍使用(強大的SAP, Oracle已經能有超過20多種算法幫助企業去實現智能化運營管理), 并且大部分制造型企業都非常愿意使用這樣的系統,其主要原因是理念已經被管理層及員工所接受。

在內部,系統的使用者從一線員工,工程師,到中層管理者,一直到企業高管。而德國工業企業大部分的高管其自身都是有強大的理工科背景,很多都是從engineer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崗位的,在使用這些technical含量很高的系統時駕輕就熟。在使用系統的過程中,不論是一線員工,還是高管,都不斷的對流程進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系統服務商則根據企業的要求,不斷更新其系統解決方案。可以說,企業和系統服務商在共同成長。

在外部,由于理念被大多數公司普遍接受,所以很容易形成企業系統對接,進而打通全產業鏈信息流,物流,實現區域智能化。

這些都是基于德國工業強大的基礎實力,說的實在一點,德國人在使用系統之前,已經按照零庫存,零延遲,零差錯的理念設計出相應的流程,并且運行了很多年。系統的出現只是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去實施而已。所以,德國人的強大就在于,其基礎實力已經為工業4.0的實現做好了準備。匠人之心就在于:We are ready, once the new tech comes, we will run even faster.

在中國其實我們還沒搞清楚到底是“零庫存,零延遲,零差錯”成就了智能化,還是智能化成就了“零庫存,零延遲,零差錯”。 其實,上述已經說的很明顯,這些所謂的“零庫存,零延遲,零差錯”流程從制造業開始就存在在那里。我們總是覺得,當一個新系統出現了之后,就能實現這個“化”,那個“化”。而不是回到制造業的初心,將基礎的東西做扎實。這個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在中國的制造型企業里,不管是國企還是合資,甚至是外資在華的工廠內部,大部分的高層管理者,決策者并不是系統的直接使用者,他們并不能感知使用新系統對流程,對產業鏈的改造的直接益處,只是聽取系統服務商說,如果使用這個系統,將會實現什么什么,于是就投巨資匆忙上線,以為上了系統就能XX化了。結果由于基礎不牢,流程在使用系統前沒有完善,結果使用了系統反而更亂,于是就認為系統不好。

希望和空間

1.要轉型先轉理念,轉思維,再轉技術,轉結構。讓新技術成為理念服務的工具。

2.夯實基礎從每一張圖紙開始。這個理念需要從上到下的全面理解。

3.培養技術專精人才。制造業的根本在于技術,我認為現在我們對技術專精人才的培養和重視力度還不夠。

縱向集成:靈活組合的智能化制造體系。

所見所感

在德國:

在經歷了完整的三次工業革命之后,工業自動化已經相當成熟。大部分的德國制造工廠已經實現了無人操作,或者只保留1到2個監察員。這些自動化系統包括感測、運算處理、邏輯推理判斷、反應等4個子系統。而將這4個子系統進一步強化并將之集成,就是制造業從自動化邁向智能化,也就是邁向工業4.0的道路。

所以,工業4.0,或者說工業智能化,是在工業自動化運用成熟的條件下催生出來的更高級別的要求。德國人已經不滿足傳統的自動化給他們帶來的效率提升,廢品率降低,或者說工業自動化他們已經將其優化至極致,沒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了。德國人希望生產更柔性,設備更聰明。包括清楚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在線人工的干預、實時正確地搜集生產線數據,以及合理的生產計畫編排與生產進度等,而這些都是提升競爭力及生產力的關鍵。

在中國:

很多人還把人機成本作為工業4.0的話題。我認為這是工業3.0的話題,即討論人力成本和使用機器的成本的平衡點在哪里。我們為什么還在討論這個話題呢,也許我們潛意識里都覺得中國還停留在對工業3.0的博弈階段,3.0還沒整明白,怎么就4.0了呢。

所以,大前提是 中國制造業還沒有在工業3.0的維度彌補GAP,雖發展迅速,但仍然屬于粗放式發展,集中在中低端。雖然基礎很大,可總體技術含量不高,中國現在很多生產設備能夠國產化,但其品質、穩定性、擴展性,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此外,人才與研發差距也不容忽視。

當制造業主體還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一線工人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難以適應工業4.0時代的數字化控制。另外,中國周邊形勢導致中國能與鄰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流十分有限。

希望和空間

1.分級戰略。制造業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中國應該分清哪些行業處在1.0,哪些在2.0,哪些在3.0,哪些則適合嘗試4.0技術。

2.大力發展傳感器行業。智能機器人現在已經不缺乏聰明的大腦(背后強大的運算支持),但是機器人的“眼睛”似乎并不發達。如果不能“看”到很多的信息,擁有再好的大腦也是浪費。

3.不能使用工業4.0,但可為工業4.0服務。如上述的傳感器,如果把它做到極致,其前景也是相當可觀。(曾經在德國和一家專門制作彈簧和彈簧機的總裁聊過,他們祖孫三代做了一輩子的彈簧,而且之作彈簧。問他們為什么不拓展業務,回答說我們要把彈簧做到極致。所以這家只有40人的家族企業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Bosch更是將它列為唯一指定供應商)

端到端的集成:將用戶納入產業鏈環節,實現用戶從設計到生產的全程參與。其核心在于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對于將用戶納入產業鏈,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在中國,我倒是比較樂觀的。我一直覺得德國人或者說日本人是“匠人”,而美國人是“商人”。中國歷來都是學“匠”困難,學“商”容易。所以,對于美國人的自上而下的互聯網,中國人很容易模仿;而對于德國人/日本人自下而上的精益制造就力不從心了。所以,我們能看到B.A.T在中國的成功,但是看不到中國的Intel。

但是向服務業轉型還是要區別對待,對于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制造業,轉型能使是企業迅速擺脫重資產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而對于非標準化的制造業,談轉型還為時過早,首相應該focus制造的標準化上面。如零配件的插件化,模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