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回爐”學焊接是教育需調整的信號
2013年08月02日15:30 半島都市報
今年34歲的李強,是青島大學文學碩士,換過很多工作,目前定居在青島。7月30日,他讀研期間的老師徐鵬緒教授,帶著他來到萊蕪技師學院報到。他將在這里開始兩年的焊接技術學習。
這讓筆者想到另一則新聞:山東數十名電焊工移民澳大利亞,月入兩三萬,住兩百多平米的大房子。兩則新聞放在一起,足以掀起一場討論——有人會借李強的例子抨擊高等教育:縱使你把人從學士練成碩士、博士還是圣斗士,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仍然是紙糊的老虎。有人也會借移民澳大利亞的電焊工為職業技術教育唱贊歌:學歷比不上名牌大學,但實打實都是技術,賺得一點都不少。
教育的職責在于培養人才,教育培養人才的過程,需要聯系當下經濟結構和社會現狀 ,即實現人才與市場的匹配。但是受民眾重視學歷的傳統思想和教育產業化的影響,國家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高等教育身上,而對于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雖多有關注,但始終難以滿足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2012年,我國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 )的計劃招生規模達到了584416人,這一數據,是2003年的2.18倍。招生人數的增長并沒有帶來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大量的高學歷人才面臨的卻是“畢業即失業”“史上最難就業年”這樣冰冷的現實。而與之對應的卻是,社會上大量技術性崗位面臨著高薪但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沒有教育的國家意味著貧窮,而教育與現實的嚴重脫節則意味著社會與個人的自我迷失。焊接工人移民澳洲,成了名副其實的香餑餑,而李強們卻拿著高學歷文憑處處碰壁之后選擇回爐學習技術,對比如此鮮明,無疑需要對現行教育進行反思。當經歷了高等教育的個人需要回爐自救時,我們的教育是否需要作出調整?與其讓個人在浪費了大把青春之后才明白自己怎樣才能與社會協調一致,不如從一開始,教育機制就迅速做出反應,因材施教,輸送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
文/何利權